醫生不應成為公立醫院的私有財產
發布時間:2015.10.13 作者: 來源: 訪問人數:5685
醫生如何流動,完全是看制度。美國的醫療體制是不是中國醫改的目標呢?我認為,美國不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但是美國制度中的很多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我們了解過很多國家的醫療制度,都覺得別人好,但是千篇一律的“感慨”是:制度不一樣,我們是學不了的。
其實,“學習”與“照搬”是不同的概念,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學習人家政府辦醫的理念呢?為什么不可以參考或改良一些好的制度呢?說多了美國的例子,現在就說一下英國的。在英國,90%的患者由全科醫生首診,需要轉診的僅10%,絕大多數由全科醫生完成治療,醫院的宗旨就是少設門診。在丹麥,90%的病人不在住院,而在門診。
我們中國呢?2012年,全北京總診療1.92億人次,其中在社區中心就診的人次僅占21.3%,三級醫院則承擔了42.1%,而且在協和與在社區看病,醫生服務價格相差不多于2元。
過去,我們批判“貪大求洋”的思想,現在“貪大求洋”的思想在醫療行業非常盛行。大醫院伴隨著大門診、大醫療、大設備、大住院,而人們的就醫觀念也是:有大醫院,我為什么不去大醫院呢?現在,我們提出要控制公立醫院盲目擴張,要大醫院分流病人,來自醫院和民眾的質疑聲此起彼落,而實施過程一直不能奏效。
按理,像中國這樣的體制,要糾正大醫院門庭若市的現象本比其他國家更有優越性,為什么做不到呢?關鍵點在于地方政府已經不想也“沒有”辦法“供養”醫院了,對自己辦的醫院實際上采取了“放養”。而公立醫院卻只能在非常狹隘的管理思維下將醫生“圈養”了,把醫生當作每一個醫院的私有財產,甚至有人擔心“把醫生都放出去了,那么多??漆t生怎么活,??漆t生培養多難呀!”這種懷疑正好說出了現行制度的弊??!——為什么國家培養出來的醫生如此戀廄,離開醫院就無法生存?再就是確實需要好好反省中國醫生的培養與培訓制度,為什么培養出來的醫生差異這么大?是醫院不夠大的問題嗎?如果認為只有在大醫院才有??漆t生,??漆t生只有在大醫院才能話,這叫什么醫療制度呢?如果一個大醫院的??漆t生離開了大醫院就活不了,這怪誰呢?在市場化的美國,醫生的培養是國家的任務,培養出來的醫生不管在盈利性醫院還是在非盈利性醫院,他們都是為民眾服務。假如醫生是社會的,醫生的服務是為民眾而不是為醫院,那情況又將如何?我從一位開明院領導談話中得到這么一種認識:“允許公立醫院的醫生在規定的非公時間‘多點行醫’,大可不必認為他們拿著醫院的工資、公有時間出去賺錢。公立醫院的錢都是國家的錢,國家出錢培養醫生不是為了稅收而是為了給老百姓看病。所以,只要醫生多點執業是去給老百姓看病,對國家甚至對醫保體系來說,都是正能量。醫生是社會的財產,不是某院院長的私有財產?!?/p>
最近,在中國大地為了一個大學的簡稱吵得沸沸揚揚,也有學院為改名上下奔波,這不是校長和院長的錯,本身就是科舉制度、財政制度以及民眾世俗的眼光所造成。而世界的名院名校是歷史的沉積,不是改名而成名。比如,美國麻省總醫院雖然是叫“總醫院”,但床位不到1000張,克利夫蘭診所是美國最大的醫療機構,但醫院總部也只有1400張病床,整個系統也就4000余張,人家叫的還是“clinic(診所)”呀!可它擁有心血管、泌尿、病理等好幾個全美國最好的???。這clinic擁有5萬醫生,難道這些醫生都是醫院養的嗎?還有叫school ,college的世界知名學校不少。
《人民日報》關注到醫生流動最后一公里的問題,這一公里障礙貌似在院長,其實不全是。醫院院長不同意自己培養出來的醫生自由出入是實實在在的事實,但是他們有兩個重要的結:一是留住有用的人與淘汰無用的人。目前,有一些人留在該醫院難以發揮作用,但在其他醫院也許更能發揮其特長。對于這些人,有醫院想炒但炒不得,有醫生要走但走不得,人員難以流動。二是“我是院長”和“我不是院長”的結。我曾經在一些研討會上直接問院長:假如你不是院長,你支持醫生多點執業嗎?院長很坦率地說:“當然支持!”顯然,院長的內心其實也希望多點執業,所以這是一個屁股指揮腦袋的管理問題。歸根結底,這些結的形成是制度所造成的。假如院長的最長任期不得超過10年,那么他不會不為自己將來的后路著想。
我們再設想一下,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,醫生走向社會人的時機日趨成熟,禁錮醫生帶來的結果就是醫生逃離,因為別的醫院開出更加寬松的就業條件吸引醫生。假如其他政策障礙也打開了,編制取消了,福利社會化了,醫生不再憑“論文”和“職稱”定工資獎金了,支付制度改革了,一個開放式的醫療市場形成了,那么醫生就不在乎醫院的等級,自然就流動起來了。這時候,院長的思維方式可能就會發生改變,醫生不再是醫院的私有財產,從醫生求醫院到醫院吸引醫生,因為醫生選擇的是適合自己發展的服務平臺。